臺州市椒江區發展和改革局
關于下達臺州市椒江區2022年國民經濟
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
各街道辦事處、大陳鎮人民政府,區政府直屬各單位:
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已經區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,現予以下達,請認真執行。
一、2022年主要經濟指標安排
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安排如下:
2022年椒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建議
序號 | 指標名稱 | 單位 | 2022年目標 | 指標屬性 |
1 | 地區生產總值(GDP)增長 | % | 7 | 預期性 |
2 | 其中:一產增加值 | % | 1 | 預期性 |
3 | 二產增加值 | % | 8 | 預期性 |
4 | 其中:工業增加值 | % | 8 | 預期性 |
5 | 三產增加值 | % | 8 | 預期性 |
6 | 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| % | 31.5 | 預期性 |
7 | 全員勞動生產率 | 萬元/人 | 17.2 | 預期性 |
8 |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 | % | 8.5 | 預期性 |
9 |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| % | 76.86 | 預期性 |
10 |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| % | 與經濟增長同步 | 預期性 |
11 | 固定資產投資 | % | 10 | 預期性 |
12 | 其中:民間投資 | % | 預期性 | |
13 | 制造業投資 | % | 預期性 | |
14 | 高新技術產業投資 | % | 預期性 | |
15 | 生態環保、城市更新和水利設施投資 | % | 預期性 | |
16 | 交通投資 | % | 預期性 | |
17 |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| % | 10 | 預期性 |
18 | 網絡零售額 | % | 5 | 預期性 |
19 | 外貿自營出口總額 | % | 10 | 預期性 |
20 | R&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| % | 2.81 | 預期性 |
21 |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| % | 8.25 | 預期性 |
22 | 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| 件 | 17 | 預期性 |
23 | 依申請政務服務辦件“一網通辦”率 | % | 86 | 約束性 |
24 | 實際使用外資額 | 億美元 | 0.45 | 預期性 |
25 | 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| % | 按上級下達任務 | 約束性 |
26 |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| % | 按上級下達任務 | 約束性 |
27 | 萬元GDP用水量降低 | % | 2 | 約束性 |
28 | 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| % | 93 | 約束性 |
29 | 城市細顆粒物(PM2.5)平均濃度 | 微克/ 立方米 | 按上級下達任務 | 約束性 |
30 |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(包括化學需氧量、二氧化硫、氨氮和氮氧化物) | % | 按上級下達任務 | 約束性 |
31 | 全區河流I-Ⅲ類水質斷面比例 | % | 按上級下達任務 | 約束性 |
32 | 森林覆蓋率 | % | 22.6 | 約束性 |
33 | 綜合行政執法事項占比 | % | 21.44 | 約束性 |
34 | 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| % | <0.015 | 約束性 |
35 | 煤炭石油天然氣儲存能力 | 萬噸標煤 | 按上級下達任務 | 預期性 |
36 |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| 萬噸 | 6.55 | 約束性 |
37 | 新增城鎮就業人數 | 萬人 | 1.9 | 預期性 |
38 |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| % | 7.5 | 預期性 |
39 |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| % | 7 | 預期性 |
40 | 每千人擁有執業(助理)醫師數(常住人口) | 人 | 4.1 | 預期性 |
41 |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 | 萬人 | 44.1 | 預期性 |
42 | 每萬老年人口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 | 人 | 25 | 預期性 |
43 | 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 | 個 | 3 | 預期性 |
44 | 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降低 | % | 下降1個百分點 | 約束性 |
45 |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 | 平方米 | 2.6 | 預期性 |
46 | 人均預期壽命 | 歲 | 84.32 | 預期性 |
47 | 每千人口擁有醫療機構床位數 | 張 | 5.5 | 預期性 |
48 | 人才資源總量 | 萬人 | 27 | 預期性 |
49 | 居民閱讀率 | % | 92.7 | 預期性 |
50 |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| 年 | 14.45 | 約束性 |
二、2022年工作思路
(一)深入推進數字化改革,走好共同富裕之路
強化共富數字支撐。以數字化改革撬動各領域改革,統籌整合政府數據、市場數據、社會數據、群體數據,助力臺州“共富圖”數字應用建設,重塑共同富裕體制機制。聚焦省“1+7+N”重點工作框架、“1+5+N”重大改革脈絡,對標共同富裕指標體系,深化“擴中提低”改革,立足于椒江的五圖十景,構建“1+4+5”工作體系,實現1個核心突破、聚焦4類主要人群、打造5大民生品牌。配套建立滾動更新的關鍵抓手庫、改革項目庫,打造一批具有辨識度和影響力的共同富裕硬核成果。
聚焦重點人群增收。立足于椒江都市型產業定位,聚焦高校畢業生、職業工人、低收入農戶、殘疾人等關鍵人群。探索高校畢業生集聚政策創新,深入實施“引鳳工程”,全面開展高校畢業生留椒行動,加快臺州高校創業園建設。推進“助殘就業服務碼”數字化改革項目,構建全方位的“互聯網+”就業服務新模式。大力實施職技融通改革,落實職技融通學分、證書互認制度,打通技工“成長鏈”。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,以抱團片區、農民持股等方式增強村集體經濟,建成農村集體資產智慧管理平臺,大力推進章安太平山北麓片區未來鄉村試點建設。
補齊民生領域短板。立足于群眾的幸福感滿足感獲得感,走好“民生享富”之路。打響“優質民生保障賽”,打造“聚椒樂業”“衛你健康”“學府椒江”“長情銀齡”“山海紅旅”五大民生品牌。推進育才二小、文昌一小等項目建設,進一步實現普惠性教育提質擴面。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優質民生服務,加快公共衛生事業提升工程建設,上線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集成系統,構建“智慧養老”體系,實現怡和康養院開工建設,打造15分鐘嬰幼兒照護服務圈、居家養老服務圈。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計劃,做好社會保險制度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、社會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,加大低收入群體保障力度。
(二)深耕藍色海洋經濟,打造轉型升級引擎
謀深謀細海洋產業。圍繞海洋強省戰略和現代化灣區建設,大力發展海洋制品、現代漁業、生態漁業等產業。推動漁業一二三產融合,加快推動大陳黃魚養殖區向深遠海區域發展,建成國內最大的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基地,擦亮“大陳黃魚”金名片;提速海洋肽生物科技產業園建設,招引培育一批海產品精深加工上下游企業;加快大隱漁市落地建設,以項目為契機激發市場貿易、休閑消費、文化體驗等服務業屬性,匯聚形成集生產、加工、休閑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。
搶抓能源萬億風口。發掘風能、波浪能、光伏能、潮汐能等海洋能潛力,推進風電全產業鏈布局和光伏產業集群化發展,積極探索海上風電、光伏發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,加快一江山島附近海域潮汐波浪能課題研究。優化海島能源消費結構,加快建設氫電耦合及低頻輸電兩大示范工程,爭取在海島新能源項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。
發展數字濱海旅游。堅持紅色旅游定位,全面推進“海島大花園”建設,彰顯墾荒文化、軍事文化、海洋文化,應用“暢游大陳”“數字海釣”“享趣大陳”等數字化場景,以數字賦能全島旅游業。加快梅花灣核心區、甲午巖度假村提升改造,完善陸島交通工程、望夫礁碼頭等基礎設施建設。
(三)依托創新驅動發展,構建現代產業體系
加快產業集聚步伐。培育“2+4+N”產業集群,依托產業鏈“一鍵通”系統,開展產業鏈圖譜動態更新,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。加快星星智能冷鏈、杰克未來工廠等重點產業項目建設。做大做強生產性服務業,大力發展樓宇經濟,以“樓均稅收”論英雄,迭代升級“樓省心”數字化平臺,實現“智慧運行、智慧監測、智慧招商、智慧企服、智慧保障”一鍵通,新增一批億元樓宇、特色樓宇。聚焦夜間經濟、首店經濟、直播經濟等消費新業態,推進“一軸三街多樓”消費地標打造。推進跨境電商、外綜服平臺、市場采購等外貿新業態快速發展。大力發展智慧農業,建立一批數字農業工廠,打造“臺九鮮”“椒子農心”等特色農業品牌。
強化產業創新平臺。以浙江椒江經濟開發區為依托,發揮開發區引領、輻射和帶動作用,加快形成產業特色鮮明、綜合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集聚區。以“萬畝千億”新產業平臺標準推進臺州灣數字經濟產業園創建,突出“高、新、尖”的產業導向,落地建設一批標志性項目。推動綠色藥都、智能衛浴小鎮向2.0版發展,爭當畝均效益標桿。推進臺州金融創新發展區建設,以壯大“兩小”特色金融為核心,培育新興金融業態,與創谷基金港聯動形成現代金融“一區一谷”格局。
激發企業科創活力。把穩增長的重點放在穩企業穩主體上,用好新一輪減稅降費和降低融資成本、物流成本、用工成本等系列政策,完善市場主體梯度培育制度,深入實施“個轉企”“小升規”“專精特新”、單項冠軍、“放水養魚”和雄鷹企業培育行動。擴大科技創新隊伍,加快“人才碼”“就業創業碼”推廣應用,政企合力招引一批高層次人才。
(四)突出重大項目支撐,增強內生發展動力
著力擴大有效投資。舉辦項目謀劃擂臺賽、頭腦風暴等活動,不斷充實全區重大項目儲備庫,科學編制省市縣長項目、“六個千億”產業投資計劃、“4+1”重大項目等項目清單,加快贊生中成藥、韻達產業園等項目落地。探索完善“三制度”“三圖標”“三清單”項目管理制度,定制項目個性化“路線圖”,抓好共同富裕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,確保參與項目100%如期開工。
全面推進區塊建設。立足于市區重點區塊,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進程。“一江兩岸”以濱江公共空間西延東進打造城市景觀主軸線,加快江岸尚城總部集聚區、金融大廈等總部項目建設,實現葭沚老街廣場及老街改造一期完工。商貿核心區推進共同富?,F代化基本單元建設,完成心海未來社區三年階段性目標,加快中央公園、心海城市共享空間等項目建設,推動創谷基金港形成規模集聚效應。高鐵新區加快完善“三縱一橫”主干道路等基礎配套設施,力爭臺州“云谷”“山水客廳”落地建設。
全力保障項目推進。實施“土地優供”工程盤活存量挖潛增效,推進“批而未供、供而未用、用而未盡、建而未投、投而未達”“五未”行動。加大向上對接力度,積極爭取中央省級預算內投資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、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補助等資金支持;推動更多項目列入省重大產業項目、省重點建設項目等計劃盤子,爭取帶帽用地指標。創新政銀企對接平臺,用好產業基金、企業債等融資工具,促進金融與項目精準對接,共同發力項目建設。
狠抓重大項目招引。聚焦海洋經濟、生物醫藥、數字經濟、總部經濟、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方向,緊盯長三角、突出珠三角、深耕京津冀、拓展成渝地區,從“政府+專業+市場”三維度發力,豐富以商招商、專題招商、數字化招商等多種招商引資模式。繪好“招商引資地圖”,對事關產業民生發展的重大項目強化“一事一議”保障,實現招大引強新突破,在更高層次、更廣領域集聚“大好強”項目。
(五)緊扣綠色低碳內核,加快建設美麗椒江
謀篇布局雙碳戰略。編制以海域開發為重點的碳達峰行動方案,明確全區“1+6”領域碳達峰時間表和實現路徑。全面厘清碳匯能力,重點核算優勢較大的綠碳(森林碳匯)、藍碳(海洋碳匯)能力,繼續擴大全區綠植面積,全力提升碳匯水平。統籌推進碳排放權、用能權、電力交易等市場建設,繼續深化用電、用水、用氣價格改革。
創建一批低碳試點。積極探索各類雙碳試點,推動大陳島碳中和示范區爭創國家試點,對標各類試點要求,嘗試爭取低碳縣、低碳街道、低碳園區、低碳工廠、低碳建筑等各領域試點。推進心海社區能源綜合管理,打造集中供能系統,提高再生能源利用占比,節能降耗,打造“循環無廢”的社區低碳場景。
統籌推進生態治理。強化水質提升,加快“污水零直排區”建設,推進醫化工業污水處理廠、分散式凈化廠工程、椒南片區污水管網互聯互通工程等項目落地建設。聚焦空氣質量改善,持續開展PM2.5和O3“雙控雙減”,全力提升優良天數占比。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啟動巖頭垃圾填埋場清理整治工作,推行全域生活垃圾分類,規范化渣土消納場建設,基本實現“產廢無增長、資源無浪費、設施無缺口、監管無盲區、保障無缺位、固廢無傾倒、廢水無直排、廢氣無臭味”。
臺州椒江區發展和改革局
2022年3月24日